
六一将至,办公室的妈妈们凑在一起讨论怎么给孩子过节。
眼看讨论越来越热烈,方案越来越具体,阿诗说了句破坏气氛的话:
“你看我们在这儿心心念念地想着给孩子过儿童节,前几天母亲节,他除了句母亲节快乐,啥也没了。”
大家愣了愣,另一位同事说:“那你还想要啥?那么小的孩子。”
据我所知,阿诗家的孩子已经10岁了,三年级,也不算小。
这么大的孩子,如果有心为母亲做点事,是完全可以的。比如做一张贺卡,或者帮忙洗一次锅碗。
然而并没有。事实上,母亲节那天,公司的妈妈们大多数都没有收到来自孩子的惊喜。
要么是经家人提醒后的一句“母亲节快乐”,要么什么也没有。只能缠着孩子爸要礼物、要休假。
这些年,我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大家深深地知道:
“没有仪式感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仪式感”……
正因如此,我们开始对“仪式感”有种执着的热衷,逢节必过。
似乎不给孩子过个节,都不好意思谈教育了。
但这原本通向幸福感的“仪式”,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了味道。
伪仪式感,
正在拖垮这一届父母
曾经看到过关于“小学生天价生日宴”的新闻:一场生日派对动辄消费5万元。
为了做足“仪式感”,生日宴的布置非常周到。从酒店门口高大的卡通拱门,到巨幅写真照片,再到现场的气球、鲜花,气场丝毫不输婚礼。
而这些只不过是儿童生日宴的标配,并且需求非常火爆。
其实这种仪式不仅在太原,就连我生活的一个四线城市,也已经非常流行。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班上流行过生日要开Party,请小朋友吃饭。
还要在生日当天把蛋糕送到教室,让大家一起给孩子庆祝。
当然,父母还得提前准备好小礼物,全班同学人手一份。
“不就是仪式感么?别的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
而这样的仪式感不仅仅存在于过生日这一天,还贯穿于各种节日和纪念日:儿童节、圣诞节、万圣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参加比赛、学校开放日……
曾经有一则新闻看得家长们心惊肉跳,一名五年级的家长晒了孩子的毕业账单:全班毕业旅行预算近17万。
毕业照、毕业装、毕业旅行……满满的仪式感背后,是家长的无悔付出。
可即便烧钱又费力,家长们精心打造出来的仪式感,孩子还不一定买账。
儿子班里就曾经有个小姑娘,过生日时她的妈妈送了个800元的三寸鲜奶大蛋糕到学校,可谓相当拉风。
但放学的时候,小姑娘却噘着嘴不高兴,原因是妈妈忘了给班里的小朋友买礼物。
作为家长,我不禁疑惑,给孩子仪式感,究竟是为了什么?
孩子真的可以通过被动接受这些所谓的“仪式感”,而获得幸福吗?
在我们竭尽全力地去给孩子仪式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自己的节日,他想怎么过?
而他自己是不是应该为了达成心愿做点什么?
当仪式沦为形式,
幸福感还会在吗?
关于六一儿童节,有一个令人捧腹的话题:儿童节被迫营业现场。
孩子们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被迫走上舞台,参加文艺表演。
老师、家长们忙着拿手机拍照,然后分享朋友圈:“本宝宝的六一节,就是要载歌载舞地过”。
看起来很有仪式感,而实际上却没有多少孩子真的喜欢这样的表演。
孩子们“被迫营业”,老师家长们却乐在其中。
当孩子不能够对自己的节日享有主动权,硬塞给他的仪式感还有意义吗?
很多人都知道村上春树说过一句话: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而接下来的那一句却鲜有人知:但它并不神圣,而是渗透在生活的每个小细节里。
曾经有一个母亲节的采访,问受访者会不会在母亲节表达感谢。
大家无一例外地表示会在母亲节赠送礼物。可是,他们不知道,妈妈最想要的,只是孩子能够耐心地跟自己说说话而已。
孩子们其实也是如此。
父母花了大把的钞票,去给他堆砌一个我们自以为是的“仪式感”。
可是在他们眼里,这些形式并不重要,让他们感到开心的,只是父母的陪伴而已。
泰国一个暖心广告片《世界上最差的父母》中,新郎在婚礼上说:
“我从没有像别的小朋友一样上过钢琴课,唯一上过的音乐课就是在家里,跟爸妈一起免费K歌”;
“我大多数朋友都去了昂贵的培训中心,我的补习班却是在邻居家里”;
“没有俱乐部会所那样华丽的生日派对,没有魔术表演,只有妈妈和爸爸做一些小把戏”……
爸爸有些抱歉地站起来,去摸了摸儿子的头。新郎官笑了起来:“你们看,这就是我老爸。”
背景的大屏幕中,出现了爸妈陪他度过的成长中的每一刻。
老爸总是喜欢去摸儿子的头发,这成了他们之间的小仪式。很多年过去了,儿子永远记得那些温暖的场景和父母的陪伴。
在别人眼里,那对父母没能给孩子优渥的物质条件,甚至算不得称职;
但实际上,他们给予的陪伴,却是孩子最珍惜的。在儿子眼里,他们就是最好的父母。
而父亲抚摸自己头发的那个小动作,成了他们之间最温暖的仪式。
要仪式感,更要参与感
《小王子》里的小狐狸说:(仪式)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之于生活,如同灯塔之于黑夜中的航行,看似不起眼,实则很重要。
然而,我们可能误会了仪式感的真正含义。
它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而往往是藏在生活中的小细节。
正如《小王子》中的那只小狐狸所说,他的仪式感,就是每天四点钟的遇见,三点钟的期待。
我们给孩子的仪式感,可以很微小:
爸爸回家后温柔地抚摸孩子的头发;妈妈每天早上拉开窗帘,让第一缕阳光叫醒沉睡的孩子;成功时的击掌欢笑,失意时的安慰拥抱……
某个场景下的固定小动作,某个独一无二的约定,都可以成为一种仪式感。
普通,但是温暖人心。
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仪式感是需要互动的,否则只能是一个人的狂欢。
我们不能认为孩子还小,就只是一味地付出包办;
相反,我们应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教会他懂得给予而不仅仅是索取。
仪式感,是大家一起创造出来的。
孩子只有亲自参与,仪式才成为能够成为创造幸福感和成就感的神器。
育儿大V大J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她和女儿小D受邀参加朋友家孩子的生日会,并随了一份礼物。
一周后,她们收到了一个小贺卡,上面是那个小朋友稚嫩的笔迹和涂鸦,写着对她们能够参加自己生日会的感谢。
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不仅让孩子参与了自己的生日Party,而且让他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相处之道,有来有往,心怀感恩。
如果说,节日Party是一份“仪式感”,家长不必大包大揽地把所有事情做好,因为那样留给孩子的只是疯玩和吃喝。
不如问问他:你想怎么过?
如果他想开派对,那就让他参与到活动的策划、小伙伴的邀请、感恩的致辞。
如果他只想跟家人一起,那也可以一家人吃个蛋糕、一起做顿丰盛的午餐。
仪式感不在于仪式的繁简,而在于那种幸福的感觉。
不管是热闹盛大,还是简单温馨,请让孩子参与进来。
这样,每一个仪式,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仪式,而不是家长包办的形式。
– THE END –
· 作者:张书愿,洞悉人性的心理学爱好者。人生是一场用心的体会,愿你我都能甘之如饴。
·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陪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扫描二维码,下载壹点灵App
学习、恋爱、亲子、人际、家庭问题……
新用户都可以免费向专业心理咨询师倾诉哦~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壹点灵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