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1.
恋爱婚姻已成鸡肋,要不要离婚?
在恋爱或婚姻的至暗时刻,就是感情濒临耗尽,但却又苟延残喘的时刻。童话般甜蜜的爱情,在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和争吵中衰败,而两个原本相爱的人,却对对方积怨已深。
就像A的困境:A跟闺蜜控诉她的老公有很多无法忍受的问题,比如,情绪管理能力差,脾气特别大,不顾后果的发泄情绪;吹嘘自己,否定、打击她,甚至趋向于控制她;在吃穿用度上过于算计;自私、冷漠,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理解她的感受和想法;跟其他异性不清不楚的,不好说是不是有事儿。A说,自己因此持续的生活在负面情绪的煎熬中,婚姻继续下去,其实看不到任何希望,自己不知道是否该离婚了。
闺蜜们听后,有的说是不是两人需要再磨合磨合?A会斩钉截铁地说,没可能,自己尝试各种办法了,试过给他买礼物、做好吃的、言行上忍让他、讨好他的家人,也跟他正面沟通过,好话难听的话都说尽了,但他就这个样子,是改不了的;有的闺蜜说,既然这样,要不索性就离婚得了。A又会为不能离婚找出各种现实的理由,比如因为孩子,因为不好给外界交代,因为男人都这样,可能有一天他会悔改,因为不想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等。闺蜜们都沉默了,A也无法获得有效的帮助,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焦虑:所以,我到底要不要离婚?
对A而言,一方面,关系中彼此互相伤害和防备,婚姻已经名存实亡;另一方面,离婚让A感觉痛苦,难以承受,甚至极端情况下会引发分离焦虑(SAD)。
似乎两条路都行不通,所以A焦虑无比地困在原地,怎么挣扎都没有用,于是只能在糟糕的关系里不断争吵和好,循环往复。
所以,看起来像是道选择题,但实际上并不是。
其实A并没有做选择的能力。一方面,她无法去应对关系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也不能接受老公的问题;另一方面,她也不能面对离婚以后亲密感、安全感等各种心理需求的缺失、不能面对婚姻失败带来的自我否定和低价值感、不能走出目前糟糕但熟悉的舒适圈、也不能面对单身后的一系列未知的风险。所以,目前在选择上做任何挣扎,都是徒劳。
但是选择会让A获得一个虚假的体面:我看起来有选择的自由,而且似乎离婚就能快速简单地解决所有烦恼立刻好起来,只是目前还在犹豫;我之所以痛苦,都是婚姻选择不幸,我老公太糟糕,但我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我的生活是有希望的,因为我在选择题上正在做积极的努力,即将远离痛苦的折磨。
所以,A会让自己和其他所有同情她的人都相信:令我烦恼的只是这个选择题。
而躲在选择的面具背后的,是对自己应有的觉察、成长和自我责任的逃避。
2.
为什么你畏首畏尾,不能选择?
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出现的困难,往往是原生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重现。当我们了解A这样一类人的成长经历,会发现她们通常会有一个控制型的妈妈。
我们都知道,控制不是爱,控制只是出于母亲对自己匮乏的安全感的补偿性需要。控制的坏处太多了,比如说,爱的质量非常的低,孩子会从小缺爱;孩子会为了适应妈妈生存下去而顺从依赖,不能真正独立;孩子会被牢牢困在母亲身边,对外界恐惧,甚至适应不良;为了控制而否定孩子,孩子的自尊水平会很低。
于是我们发现,控制导致孩子对各种心理需求都很匮乏,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控制会破坏孩子的心理边界。
玛格丽特·马勒和雅各布森认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从刚开始的自我与母亲融合,到后来能区分自我意象与他人意象,心理的逐渐分化,是一个正常而必然的过程。这时候孩子就会形成区别与母亲的自我独立意识。但这个时候母亲过度干预,如特别希望孩子听话,剥夺孩子独自体验和探索世界的机会,那么心理边界很难清晰地建立起来,人会体验到过度融合的焦虑,融合焦虑即:自己的意识消失的恐惧。
换句话说,我虽然在肉体上与妈妈相区别,但是我的灵魂里灌注的却是妈妈的思想、感受和行为方式。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谁,我该做什么。那是一种危险、可怕的感觉。
孩子为了适应环境,不得不在保护自我意识和顺从妈妈之间妥协。于是,外部行为呈现的就是:讨好顺从母亲,配合她的控制,直至积累的愤怒爆发,发生冲突,主动或被动的攻击母亲,关系拉远,之后出于焦虑,会再重新讨好母亲,接受一部分控制,但下一次的冲突又在暗中积蓄。
而心理内部呈现的是:关系过近会体验到被吞噬的焦虑,通过冲突和攻击来拉远距离,但关系太远又不能使他得到爱,甚至唤起一定程度的分离焦虑,所以又要回来接受一部分的边界破坏,再次体验被吞噬的焦虑。于是我们会发现,这种推开又拉近,然后又推开的模式循环往复。
所以,这个保护自己长大的生存策略就被孩子很好地掌握了,甚至会被内化为唯一的获得爱的方式,并能从习惯化的关系模式中获得安全感。就像是沙利文的焦虑点-安全操作理论一样,被吞噬的创伤是A们的焦虑点,为了避免体验它,就会启动安全操作去应对——利用充满攻击、矛盾、反复拉扯的糟糕关系,而A们的建立亲密感的模式,就是不安全型依恋模式。
于是,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地在A们的亲密关系中出现。虽然体验起来是病态的,A们会感到各种痛苦,其他人也会怀有同情,希望A们早日解脱。但是,从潜意识的角度讲,这才是A们习以为常的,能自如应对的“安全”关系。A们恰恰就是需要这样的关系,甚至,这样的关系对A来说,可能是一种旷日持久的、很难改变的常态现象。
A们会为了维持这样一种关系模式做出自己的努力:比如,她会在关系的冲突之中情绪激动,恶言相向攻击对方;她很少主动为关系承担责任,指责是常态;她倾向于在关系中扮演依赖者,或者是寻找一个无能的伴侣自己做控制者;通过卑微的讨好取悦对方;对对方的改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等。
3.
做选择是一种需要建设的能力
那么,A们可以从这样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吗?该如何积极地自我营救呢?
首先,需要先问问自己,真的想要想要改变吗?想要为自己生活的不幸负责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停在这里,但同时要明白:关系的痛苦也就没有什么好委屈好抱怨的。如果答案是想要改变,那就要做好一个长期的、不那么舒服的成长和改变的准备。
然后,是不是要离婚或分手,不要先做选择,而是需要提升能做选择的能力和信心。A们潜意识中的认知是:不依靠他人,我怕我自己不行。那么,评估一下自己哪些方面能力不足,就要去主动提升和改善哪些方面。
比如,有的人需要依靠另一半生存,失去关系就失去的谋生的条件,那就需要先积极提升生存能力;
有的人没有朋友,失去亲密关系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那就需要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成长;
有的人则是无力承受心理需求的匮乏,那就需要先学习如何自己满足自己;有的不能为自己负责需要依赖他人,那么独立就是成长方向;
这些成长课题可能是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的,需要由浅入深,逐步提升,并且多数是需要心理咨询师的长期辅助下才能做到。
其中共同的核心部分是独立这个课题。因为A们从小没有形成很好的心理边界,那么她就会容易与他人过度纠缠:一方面,她会主动去侵犯别人的心理边界,同样也会被他人侵犯。另一方面,A会享受别人帮助她承担她的责任,她也会承担别人的不该她承担的责任。所以,划出自己的界限与底线,是首要的任务。
有了明确的界限,那就要拒绝别人的过度干涉和保护,放下对他人的过度干涉和负责。需要明确哪些是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比如,认识到照顾好自己是自己的责任、自己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自己想要的东西要自己去努力争取、人生重大决定需要自己来决策、人生中的挫折和挑战要自己面对等。当提升了能力,能为自己负责更多的时候,会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做出更多地改变,进入良性循环。
当我们获得一定程度的成长以后,我们会有不一样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他人和关系,甚至有能力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从而拥有了选择自己人生的能力和自由。
最后,我们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每做一个改变,都是迈向未知领域做的一个冒险,我们需要付出意志力、忍耐力、觉察力和反思力。是的,自我的提升和成长是不容易的,人的天性可能就是更愿意留在舒适区里。所以我们更期望在关系中对方先改变,致力于改造对方。但事实真相是,改变对方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因为如此,能一步一步逐渐成长自己的人,是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决心的,也会必然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和收获。
作者:猴面包
1.常说“离婚”的人,最怕离婚
2.上海“名媛群”私密聊天曝光:疯狂吐槽背后的隐秘真相
3.童年受的伤,会成为你一生的阴影?
4.穷人思维正在毁掉你
5.“气质”决定了你会爱上谁
6.没被稳稳爱过的人,才会这样折腾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