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心理倩分析”
作者:心理咨询师 李倩cheer
在上一篇里面我们提到游戏其实并非对孩子来说是百害无一利的(亲子|如何看待孩子玩手机游戏),那么父母为什么对孩子玩手机游戏如此的恨呢?
我先描述我一位朋友和我吐槽:
“我恨死手机游戏了,孩子一玩游戏,就听不见,叫都叫不应,一坐就几个小时,身体都要垮了”

✍ 测测你能够很好的满足孩子的需求吗
在这个常见的描述恨的里面,到底有什么情绪或者需求在。
失控感
对父母来说,当叫孩子吃饭,孩子一动不动的时候,这里是一个失控的感觉,这部分失控会让人自恋受伤,明明是我的孩子,却不听我的,那还是我的孩子吗?
在中国文化里面,养孩子听话,这个是很重要的部分,说明自己很能干,很厉害,能控制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活,等于自己过两辈子,多好啊。
那么,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快乐的,是满足自己控制感的,而父母叫去吃饭,这里其实是痛苦的,必然在这个时候会一动不动。
或者这个叫不动的背后,也是孩子对自己控制权的争夺,你叫我不动,我可以控制我自己。
所以在这个叫不动的位置,孩子赢了父母,父母失控,自恋受伤,好痛啊,无法面对,只好恨游戏,恨发明游戏的人。

✍ 测测你家孩子适合用什么样的方式培养?
父母对欲望满足的敌意
玩电子游戏大体上是快乐的,满足人的基本欲望,控制感,全能自恋,理想化等。但是在中国文化里面,欲望的指向是坏的,是禁忌。
最简单的例子,《金瓶梅》这部描述性爱,人类最原始欲望的小说,在中国是禁忌。甚至对于有欲望追求的奸夫淫妇,在中国是处于道德的最末端,被人们鄙视。
所以无欲无求,清心寡欲是高僧们的追求,也是很多成功人士的追求,或者是这个社会道德标准的一部分。
这样的文化父母会无意识的传递给孩子,你的欲望是危险的,你的快乐也是危险的,所以急着把孩子从满足欲望的地方拉出来。

在电子游戏和父母中,孩子选择了电子游戏,父母败落了,这里有一个无能感,自己满足不了孩子,孩子选择了游戏,孩子觉得游戏更有趣,父母需要去承受这个无能感。
无能感在大家的语境里面,无能是禁忌,无能最重要的语境就是性无能,在一个性无能的地方那是无法言说的羞耻,所以父母们当然不愿意去体验这个无处安放的无能感。所以,最好电子游戏不存在,那就自己不需要去体验这个无能感了。
父母被忽视的感觉
现在的父母基本是80年代或者90年代,他们出生之后,家里的物质条件基本过得去,但是父辈们忙于生计,基本很难照顾孩子的情绪,所以现在的父母在早年的时候就是被忽视的状态。等他们长大之后,自己小时候被忽视的创伤又被唤起,这部分让人不舒服。

父母对攻击力释放的害怕
经常有父母和我说,”我孩子就喜欢玩打打杀杀的手机游戏,怎么办?”
父母这里有一个害怕,害怕自己的孩子在游戏里打打杀杀,然后在现实社会中也同样的对身边的人打打杀杀。
这个担心有可能发生吗?有,太小的孩子,比如6岁以下的孩子,但是这样的孩子再打打杀杀也不会造成太多的后果,反而这样的孩子在可控的玩具和场所,比如大人在场,用没有危险的玩具来完成互动的尺寸的把握的必要性。
再大的孩子也有可能,那么这个孩子无法分清现实和游戏,可能是因为现实太痛苦了,他不愿意进入到现实社会里面,所以在现实里面继续游戏的场景。
还有可能是大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现实玩耍,没有现实检验能力,也就是没有检验这个争吵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的能力。
所以父母的这个担心基本不会发生,相反,在游戏中释放攻击力是一个人活着有生命力的表现,安全的释放攻击力,并且很清楚的知道对方不会有生命危险,只有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有创造力,因为他知道自己创作出来的东西即使乱七八糟,也不会对别人有危险。
在生活中,大家对攻击力的释放是如此的害怕,以至于很多孩子把攻击力转向自己,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吃自己的手指,让自己的向往攻击力变弱,如果长期攻击力不能向外,那么以后有抑郁的可能。
关于眼睛近视,手机游戏要不要背这个锅

很感谢这位朋友,把大家日常很关心的问题拿出来了,我想如果大家百度一下,就会发现近视和手机游戏的线性关系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手机游戏可能会导致近视,但是近视不一定是因为手机游戏。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解释近视,可以理解为心理疾病躯体化的变化,是因为孩子不想看到不想看的东西(比如成堆的作业),慢慢的就近视了。这里有机会我们以后会开展身心疾病的部分。
当然,你如果仔细看上面的文章,就会知道电子游戏对于孩子近视,不过是背锅侠,里面有父母的无助,无法面对自己的各种焦虑情绪,手机游戏刚好是大家都认可的一个坏的东西,那么把这些情绪打包成一个“恨”,投射出去,那也是极好。
👇戳我,看看自己(未来)养孩子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DiggMind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