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小点,壹点灵的点。
前几天,有粉丝向小点倾诉,因为上司的一句批评,回家哭了三个晚上,越想越觉得自已一无是处。
一直以来,ta都觉得自己很差劲,什么都做不好,也不配获得幸福,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ta说自己虽然每天看起来很开朗,但是实际上没有什么朋友,不敢和别人深交,认为没有人会喜欢真正的自己。
这种觉得自己很糟糕,极度讨厌自己的行为我们称之为“自我厌恶”(Self-loathing)。
自我厌恶是一种隐形的自我攻击,它会让一个人从根本上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配拥有任何好的东西或关系。我们之所以会自我厌恶,很可能是“非整合力”(Aintegration)出了问题。
与整合力相对,非整合力是指一个人接受“不一致”的能力,拥有非整合力的人,能够接受与自己认知相反的“事实”存在,并且依然感觉良好。
设想同一寝室的两位同学,约定好了明天一早6点去图书馆学习,但是第二天却睡到了中午才起床。
此时,“非整合力”高的同学会这样归因:虽然我设定了早起计划,但是出了点小插曲,昨晚熬夜太辛苦,今天天气又不好,所以没起来。
于是,该同学决定逐渐调整自己的作息,早睡早起,并且打算以后天气不好的时候,就在宿舍学习。
但是,另一位缺乏“非整合力”的同学此刻心乱如麻,不断苛责自己:天啊!我居然又睡过头了!我简直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懒鬼!我太差劲了!
陷入深深的自责后,这位同学开始盘算起自己的“老账”:
小学起就上课迟到,没有规划让自己的学习生活一团糟……
就这样,这个同学请没有解决问题,还变得更加讨厌自己。 缺乏“非整合力”,与以下几点原因有关:
自我厌恶的人一般有个很严厉的家庭,父母从小就苛责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旦孩子犯错,就会严厉地责骂。
这种责骂还很少针对某一件事,而是对孩子的整体否定:“没用!”、“不懂事!”、“笨死了”……
他们很少用“鼓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也不会帮助孩子分析犯错的原因。
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受挫,同时也在孩子心里留下了“我不够好”的种子。正如上面小故事中的学生一样,遇到一些困难总是会怀疑自己,把问题归结于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特质,久而久之,加深了自己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与上面的粉丝相反,有些缺乏整合力的人,当他们做某件事失败时,为了逃避挫败感,经常用“自嘲”来解决问题:
“嗨呀,我就是肢体不协调,所以体育成绩很差嘛”,“我逻辑思维很差的,这个方案我早知道做不好”……
这看似是一种反思,实际上却是“阿Q”行为,因为自己失败,所以否定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实际上是逃避面对真正的问题。
久而久之,这些“自嘲”的话,就会变成现实。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事物都是片面的,这和我们个人的阅历、认知息息相关。
我们小时候可能都听某些好成绩的同学说过“啊呀,我从来不认真学习”、“我放学一回家就开始玩”……
受限于当时的水平,我们可能会毫不犹豫相信这些话,但现在的自己,还会相信吗?
我们用理性看待问题,最重要的是接受”我以为”或“我应该”是与“现实”有差距的。
当我们开始自我厌恶时,我们要马上识别自己的情绪:“我已经陷入消极的处境中,我的自我评价是不客观的。”
同时,我们不妨多听听身边人的意见,尽量把倾听的范围放大,包括朋友、老师、同事、家人……这样下来我们会得到更客观的评价。这是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项经典的技术,在治疗中用于质疑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
当我们出现自我厌恶的苗头,我们可以将这些想法或评价一项一项写在纸上,然后对每一项进行“疑问三连”:
“一定就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真的是这样吗?”
由于自我厌恶大多是主观的、消极的评价,所以面对客观的、积极的质疑,自我厌恶的立场难以站住脚,只能默默等待瓦解。很多时候,我们的消极情绪难以控制,而消极情绪的蔓延会导致严重的自我厌恶。
这时候,我们可以与专业的咨询师或者值得倾诉的对象进行充分沟通,将注意力放到解决情绪问题上,而不是将消极情绪扩大和恶化。如果我们是一个人面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正念的方式进行一场情绪的“角力”:
我们的思绪会不自觉地往消极情绪上飘,这时候我们要努力把思绪拉回到我们自己的呼吸上。
在正念过程中只关注自己的呼吸频率,通过获得注意力的主导权驱散消极想法。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混乱与不协调,非整合力的方法,是帮助我们摆脱紧张和焦躁的秘密武器。
作者:汤叶舟,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图片来源:pexels.com
壹点灵,关注个人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壹点灵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