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欢迎用笔写下自己最深的爱情感悟!
立即回复,可以获得小遇的打赏哟!
有些时候,治愈可以很简单。
可能是一句触人心弦的话,
一段感人至深的小故事,
一张唯美却难以言状的图片,
一首温情而感人的歌曲。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相许!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
/
“ 害 怕 分 离 ” 昨天刷知乎,看到了一个提问: “我已经22岁了,每次离家都会异常焦虑和难过,要哭好几天,这是病吗?” 回答中也有许多朋友提到类似的状况: “男友要出国了,我吃不好也睡不好,难以忍受。” “我加班一个小时没看微信,女朋友给我打了20通电话,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三位网友的提问和回答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 对于「分离」,他们难以接受。 长大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无可避免地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分离。 当我们与重要的依恋对象(比如家人、伴侣、养了很久的宠物等)分开时,难过是必然的。 但如果你极度害怕分离,生活质量也受到很大影响,那你可能就产生了「分离焦虑」。 01 成年的我们,依然害怕分离 我们一般认为只有小孩才会出现分离焦虑,但研究人员发现: 成人分离焦虑也十分常见。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每20个成年人就有1个会在一生中出现分离焦虑障碍,而且女性比男性更易受分离焦虑困扰。 临床心理学家Vijaya也提到,成年人可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分离焦虑症状: 👉 因为要去新的城市求学工作不得不与重要他人分开时,会感到极度的焦虑与害怕; 👉 不愿意一个人呆着,总需要有人陪着自己; 👉 总担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家人或者伴侣身上,比如车祸。 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Katherine曾治疗过一个深受分离焦虑困扰的患者,她极度害怕分离: 👉 必须随时随地知道伴侣的精确位置,几乎不能忍受与ta长时间的分离; 👉 对方没有及时回复消息时,即使知道伴侣正在上班,也无法克制去找他的冲动; 👉 明明不喜欢高尔夫,但她还是会陪伴侣去。因为比起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她更不能忍受分离。 她的行为往往会让另一方感觉被束缚、窒息,但是她最核心的恐惧还是害怕分离。 我有个大学同学小叶也是如此,她经常给男友发消息问他在哪里,也总需要他陪着,一个人去看电影、吃火锅是绝对不可能的。 已经成年的她,依然不可避免地害怕一个人呆着。 02 为什么我如此焦虑,他却如此淡定? 朋友小雅和男友小勇不在一个城市,只能周末见面。 每次周日一早她就开始担心分离,他离开后也会控制不住地哭泣。 可是小勇却总是很平静,小雅就感到很奇怪:你为什么看起来这么淡定,难道你不难过吗? 他说:下周末又可以见面呀。 同样是面对分离,两个人的反应却如此不同。 美国临床精神病学家Elizabeth提到:我们处理分离的方式是由我们的依恋风格决定的,不安全的依恋风格会让人在面对分离时更容易焦虑。 什么是依恋风格呢?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如果妈妈能及时稳定地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能与妈妈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而如果当我们哇哇大哭,妈妈却不能在场安抚我们时,我们就无法真正信任和依赖妈妈。 逐渐地,我们就会将「与妈妈的分离」和「身心的不适」联系起来,无法建立安全的依恋风格。 长大后面对分离时,我们就会比那些形成了安全依恋关系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紧张。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成人分离焦虑都源于童年。 美国一项覆盖近7000人的调查显示:成人分离焦虑障碍患者中,有77.5%的人在成年后才第一次出现分离焦虑症状。 部分成人分离焦虑障碍发生在「生活应激事件」之后,比如丧失重要他人(亲人、宠物)、转学、移民等。 一项对心境和焦虑障碍的成年门诊病人的研究表明: 约56%处于丧失重要他人的悲伤中的人会患上分离焦虑障碍; 而未处于丧失状态的人的患病比例只有40%。 小时候与妈妈的关系、长大后经历的各类生活应激事件,都会影响我们应对分离的方式。 如果我们能认识背后的原因,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自己与他人。 03 有些亲密关系,可能强化分离焦虑 如果一个人是不安全型依恋(包括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ta更容易受分离焦虑困扰。 而当「焦虑型依恋的人」与「回避型依恋的人」成为伴侣时,彼此的分离焦虑又会进一步加强。 因为这两种依恋类型的人在关系中的需求往往互相冲突: 焦虑型伴侣常常抱怨另一方冷漠、回应不积极,他们最大的恐惧是被抛弃; 回避型伴侣则认为伴侣过分缺爱、需求太高,他们最大的恐惧是被爱情吞没。 知乎就有网友提到: 我是焦虑型,男友是回避型。 刚在一起时非常甜蜜,但逐渐地,他就开始有些回避。 我越提需求、越想解决两人的问题,他就越冷漠、越不耐烦。 但是,一旦焦虑型伴侣受够了对方的冷漠和拒绝,ta就可能会克服恐惧,选择分手。 这时,回避型伴侣心中被爱情吞没的恐惧一下就消失了,内心深深埋藏着的对于「被抛弃的恐惧」开始出现: ta开始甜言蜜语,积极表现出对对方的爱。 焦虑型伴侣就会发现原来ta那么爱我,于是开心地与对方复合。 但很快,回避型伴侣被抛弃的恐惧逐渐消失,过去被爱情吞没的恐惧又出现了。 ta又开始变得回避,关系中的问题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 彼此对于分离的焦虑就在「关系的拉扯」中反复出现强化,除非有人能跳出来看到这个循环。 04 让人难受的分离焦虑,要如何应对? 2年前,朋友小雅的男友小勇出国读书。 他离开的当晚,小雅哭到停不下来。 她产生了深深的被抛弃感,同时也害怕一个人去面对充满困难的生活。 后来,她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虽然面对分离时还是很难过,但是这种难过逐渐变得可以忍受。 那我们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当面临分离时,我们可以觉察、感受自己对于分离的焦虑与担忧。 尽量不评判自己:别人都那么坚强,为什么只有我这么脆弱。 因为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即使遇见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情绪反应也十分正常。 等到情绪稳定后,也可以做一些自我探索: 为什么在面对分离时,我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反应? 分离焦虑对于自己、对于关系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美国威得恩大学的助理教授Shorey说:如果你能不去想那些让你感到害怕的事情,你就不会那么焦虑了,也不会做那些让自己感觉更糟糕的事情了。 但这个“不去想”不是强迫自己,而是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分散这种分离带来的焦虑。 如果你的分离焦虑十分严重,已经影响了生活质量,你可以尝试接受心理咨询。 咨询师可以帮助你识别你害怕分离的原因:如此害怕分离的背后有什么信念存在? 同时,咨询师也可以帮助你在安全的环境下逐渐耐受面对分离的恐惧。 你会发现,即使与重要的人分离,也不会发生什么灾难性的事情。 最后 我们无法马上就让分离焦虑消失,但我们能不断地调整自己,变得更能耐受分离。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刚去世不久,她的母亲曾留给她这样一句话: 即使能遇见白马王子,一起度过余生,也必须要学会独立生活。 当我们不害怕分离,才能从容享受关系。 共勉。 ☝️一个互动✨ 哪些人的离开,会让你特别难过? 你是怎么度这种难过的? 留言区写下你的故事~等你 References: Shear K, Jin R, Ruscio A M,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stimated DSM-IV child and 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6, 163(6): 1074-1083. Pini S, Gesi C, Abelli M,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and complicated grief in a cohort of 454 outpatients with mood and anxiety disorder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2, 143(1-3): 64-68. Are you suffering separation anxiety from 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and Attachment Style from https://anxietypanichealth.com/2012/09/30/adult-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and-attachment-style/ 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from 约翰·鲍尔比. 依恋三部曲·第二卷 分离.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2017.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and 张道龙.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往期推荐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看见心理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 合 久 必 分 ”
在《脱口秀大会》第四期聊「感情」话题时,演员house自嘲与女朋友同床的困境——
house睡觉空调最低调到25度,
女朋友最高只能调到24度。
一度的差距,代表着他们无法调和的矛盾,但house还是冒着感冒的风险,跟女友一起入睡。
伴侣同床,毫无疑问会使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但是,对于部分人来说,问题也随之产生——睡眠变差。
对象打呼噜,睡眠时间不同步,无法忍受拥挤的感觉……
或许很多人都有过单独睡的想法,又很快就打消了念头。
大家犹豫的点在于:
甚至有人还给这种现象一个名字——「睡眠式离婚」。
分开睡觉,就像是为离婚做铺垫。
其实并不是。
01
同床导致的问题,比你想的要多
在TED演讲《夫妻之间该同床睡还是分床睡好?》中,行为科学家Wendy Troxel认为,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睡觉不仅仅只是休息,而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交行为。
两人在同一张床上度过一天1/3的时间,意义重大,是对亲密关系的维护和确认。
因此很多女性宁愿放弃睡眠质量,一边抱怨对象打鼾,一边又不太愿意与对象分床睡。
但睡眠质量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研究表明:
与打鼾的伴侣一起睡,会让另一方每晚损失1小时的睡眠时间。
睡眠不足会暂时性改变人们的大脑代谢、认知、情绪和行为,就跟脑部前额叶功能障碍的表现相似。
如果男性睡眠质量不好,会大大影响第二天的情绪,降低情商和人际功能。
而女性则不同,如果她们一天的经历很糟糕,就会影响她们的晚上的睡眠质量。
睡眠质量差对亲密关系还有着更多间接影响:伴侣之间会有更多的争吵,更少的性生活,更低的满意度。
所以Troxel也劝说广大同胞(特别是女性),要好好地把睡眠优先重视起来了。
而分房睡,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各种困难。
02
怎样分床,不会伤感情?
分房睡其实已经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情:
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一项调查发现,25%的夫妇选择分房睡。
在美国,购买高端住宅的人里,有1/3要求房子要有两间主卧室。
就连英女王,也跟她丈夫菲利普亲王分床几十年了,关系变得更加牢固。
但说是这样说,真的要开始做的时候,有人还是会担忧,彼此之间的感情会不会因为分床睡而变淡?
这里有一些小建议,如果你深受睡眠问题困扰,家里条件也合适,你可以这么做:
跟伴侣好好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分床睡毕竟在国内还是一个小众的概念,大家对这种做法还是会有一些不好的印象。
如果想要顺利分床睡,前期获取「伴侣情感上的认可」是很重要的。
例如你们可以好好讨论一下睡觉时不舒服的体验,解释睡眠问题如何影响生活状态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重复强调和确认分开睡不是爱意消减,而仅仅是让双方都过得舒服一些。
同时可以先体验一段时间,根据双方的感受再进行调整。
判断双方的睡眠模式
Troxel认为,一旦我们选择了分床睡,只是口头上的承诺“爱不会变”还不够,还要做好睡前和睡后的关系维护。
首先要确认睡眠模式:有些人习惯早睡早起,有些人习惯奋战到深夜,睡眠习惯不一致是很常见的问题。
如果你要早睡,那么晚上睡前的一段时间,最好跟伴侣在你的床上共度美好时光。当你睡着了之后,伴侣可以给你额头亲吻一下,安静地离开房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你早起,ta晚起,你可以先开始自己一天的生活。等差不多ta要起床的时候,走进ta的房间,跟ta说早安,递给ta一杯水。
甚至你可以在ta床上躺一下,抱抱对象。
哪怕ta睡着了,但也会感受到你的存在。
主动花时间去构建你们之间的感情,比被动地花时间睡在一起可能有更好的效果。
还可以试试同房不同床
搞笑博主手工耿,前几个月发布了一个新发明,叫「分分合合床」。
夫妻关系好的时候,拼在一起是双人床;闹矛盾不想跟对方睡一起了,启动开关,床自动一分为二,保持既单独又不隔离的距离。
好笑是一回事,但的确是很有实用性的。
大家肯定没有那么厉害的手工打造这样的床,但替代方案也不少:
如果家里主卧宽敞,可以用活动屏风把房间一分为二,白天保留两人互动的空间;睡前把屏风
可以拉上,就是两个单独的空间。
既亲密,也不失距离。
04
一开始不习惯?建议你带上ta的衣服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伴侣出差,不在家里面睡,往往那几天你的睡眠质量也不会特别好。
同样的,一开始分床睡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少人不习惯新的模式,反而会失眠。
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很简单:今年发表在《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亲密伴侣的气味能够让一个人更好地入睡(哪怕你不能每时每刻都察觉到对方的气味)。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大学的研究员Frances Chen找来了一些情侣,让其中一位穿上一件上衣24小时,同时避免接触其他气味。
随后研究员将伴侣的衣服套在枕头上,让另一位伴侣枕着睡眠。
研究发现,当枕套带有伴侣的味道时,被试者的入睡的效率比枕套带有陌生人气味、枕套没有任何人气味两种情况都要高。
Chen建议,如果伴侣暂时不能跟你同睡,你可以拿一些带有ta气味的衣物到床上,就能提升你的睡眠质量。
最后,一些亲测的好评
我们找到了几位有分床睡经历朋友和读者,认真地问了一下分床睡是不是真的那么好。她们是这么说的:
@青年危机的普通人:
我跟对象已经分床睡了3个月,目前感觉非常清爽:对于我来说,以前每天晚上只能睡1/4的床,现在终于可以放心的摆大字型的睡姿了。
两个人睡的时候,翻身只能是自转——身体转向了,但只能原地转,这就需要操控身体的艺术;
而一个人睡的时候,翻身就像是公转——我可以从左边滚到右边,蜷缩变成大字型,非常舒服。甚至还可以发现醒来的自己,睡在床的另一头。
@小陈不吃宵夜了:
我的腰不太好,不能睡太软的床垫;但她反而喜欢软一点的床垫。分开睡了之后,这种矛盾也消失了。每天起床之后,头痛背痛的情况也减少了,也更少午夜惊醒。
@一只鱼🐟
🌟每周读者福利🌟
👇
仅3个名额
睡觉前你跟伴侣都有哪些小习惯呢?
这些默契如何影响你们的关系
留言区点赞前3位
我们将随机送出书架上的心理书哦
文:黎响 / 编辑:陈沉沉
本文首发【看见心理】。累了,就来看见心理。这里是由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创立的心理平台,提供专业心理内容与服务。
References:
Hofer, M. K., & Chen, F. S. (2020). The Scent of a Good Night’s Sleep: Olfactory Cues of a Romantic Partner Improve Sleep Efficiency. Psychological Science, 31(4), 449–459.
Killgore, W. D., Kahn-Greene, E. T., Lipizzi, E. L., Newman, R. A., Kamimori, G. H., & Balkin, T. J. (2008). Sleep deprivation reduces perceiv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constructive thinking skills. Sleep medicine, 9(5), 517–526.
Mayo Clinic. (1999, October 6). Mayo Clinic Study Is First To Scientifically Document That Bed Partners Lose An Hour Of Sleep Per Night Due To Snoring Spouse. ScienceDaily. Retrieved September 14, 2020 from 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1999/10/991006075441.htm
How to sleep like your relationship depends on it .Wendy Troxel
长按关注 「看见心理」
看更多有意思的心理学科普
▽▽▽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看见心理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