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开森心理”,回复“1”,免费收听心理大咖好课
01
印裔法国籍导演宾·纳伦执导的《色戒》,自发行以来就被当作禁片。影片里有非常美丽的风景,这跟欲望背道而驰。一般要修行都是在高山等远离人间的地方,只要是不宜于生活的地方都是修行的好地方,但电影里却有美丽的风景,如果再有一些美食和美酒,就可以饭饱思淫欲了。所以,很多修行的地方都非常简陋。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到终南山修行,那里冬天没有暖气,特别寒冷,条件非常简陋,可见修行就是要有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感觉,让人在绝望、极限的痛苦中体验人生,这是一种境界。
影片的名字虽然叫《色戒》,看起来很色,但影片后半段讲述的是如何把色戒掉。国内的李安导演也拍过一部《色·戒》,两部电影内容类似,但李安版的场景在城市里。
李叔同曾是一位教育家,在日本娶妻生子,人到中年突然决定弃妻离子,去福建泉州待了很长时间,变成了得道高僧,即便妻子苦苦哀求他也不为所动。李叔同跟《色戒》中的僧人达世正好相反,前者是入世后动念修行,走得非常坚定;后者是从来没有沾染过荤腥,没有体验过人世间的各种诱惑和刺激,然后动了凡念。
02
高峰体验是感受在身体平常感觉之外的体验。第一种高峰体验就是,如果你平时习惯了在重力下生活,失重可能让你体会到恐惧。这个恐惧跟死亡有关,如果你知道你不会死,这种感受就会让你感到兴奋,产生非常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高峰体验。我们总是能看到有些人经常跑去跳伞和蹦极,他们就是去体验不常体会到的失重感所带来的高峰体验。
第二种高峰体验就是疼痛和刺激。疼痛会让人产生不适的强烈感受,用指甲掐一下和用针扎一下肉体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极端的痛苦刺激可能导致某种极端的体验。例如,女性在生孩子的时候,不仅感觉到了极端的疼痛,还有看着孩子出生那种创造的感觉。疼痛和生孩子的过程让某些女性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这是另一种高峰体验。
第三种高峰体验就是死亡的感觉,这是一种令人恐惧的感觉。虽然濒临死亡的窒息感能让人产生某种高峰体验,但这种感受非常具有危险性。日本有些小说里描述丈夫会让妻子掐着自己的脖子,其实他们并不是在追求死亡,而是体验临近死亡时窒息带来的感觉。
第四种高峰体验就是性爱。第五种高峰体验是极限运动。运动时肌肉剧烈的颤动,产生特别疲劳的感觉,很多人喜欢马拉松、登山等极限运动都是因为在剧烈运动之下,身体和大脑会释放一种多酚酞,让他产生极端的体验。
总结来说,高峰体验是以下三种感觉:一、跟大自然环境的融合感;二、从心底产生的由内向外的喜极而泣的感觉;三、对于众生、过往以及未了的情结的悲悯感,我们称为慈悲心。
我们不要做上面列举的极端动作,因为在某些安静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高峰体验,比如禅修和静坐,不与城市接触,吃简单的食物,讲很少的话,只做一些简单机械的事情。换句话说,在众生匆匆赶路奔波外界事情的时候,他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逐渐走向自己的内在。
03
影片的男主达世在青春期之前都是在安静的环境中成长,他修行得道后被班禅授予得道高僧,但他没有接触过城市。从这一点来看,有点像死啃外科教科书的学生:很多学生得到了博士学位,看了很多书,却无法临床实践。
所谓的修行,就是你接触了城市以后,尝过了城市的酸甜苦辣,再动了佛心去修禅,如同李叔同,体验过家庭生活和人世间阅历后,内心中有一个慧心和禅缘,然后再去修行。有些人在内心中与内在结合得比较紧密,对佛有了某种先天的感受,一旦做了修行的决定,就能真正地成为得道高僧。
达世这类人的修行体验不足以抵御真正向内探索获得的体验,这种体验的感受就好像吸毒后全身飘飘然,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产生通透的感觉。很多人吸毒成瘾就是因为这种感觉太好了,能够忘记人世间的一切,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甚至向你下跪磕头,看起来他好像在你面前没有尊严,但其实为了那种感觉,无论做什么都是值得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禅修也可以达到那种感觉,所以李叔同义无反顾地去修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达世只是回炉了,因为电影一开始,达世就在睡觉的时候勃起,看到宗教仪式的时候,会盯着女人的乳房发呆。这不禁让我想到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跟着老和尚下山的时候,在小溪边遇到一个女人,老和尚对女人说:施主,我把你抱过去。小和尚和老和尚到了山下的时候,小和尚问:师父,您刚才抱女施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师父回答说:我把她放下的时候就已经放下了,你却到了山下还没有放下。
《色戒》这部电影遭到禁播,我想并不只是电影局的决定,认为它有伤风化,这其中也有对宗教侮辱的味道——和尚意味着修行,如果修行不好就变成了花和尚,给佛教污名化了,所以遭到了宗教团体的反对。
麦当娜曾经写了一首歌叫Like Virgin,翻译过来就是《像处女一样》。在这首歌的MV中,麦当娜在十字架面前跳舞,在歌舞中引诱上帝,最后把十字架烧掉。尽管这首歌引起宗教团体的抗议,但最后还是发行了,由此可以看出麦当娜内心有对抗宗教、对抗上帝的意味。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对抗上帝也就是对抗父亲的隐喻。
04
怎样戒掉色呢?首先要有经历。很多人选择清心寡欲,戒就成了空话。有些人受了苦才选择投奔上帝,那是因为他内心有所求,他希望有人来拯救他,不让他受苦难,甚至内心中希望可以惩罚那些让他受苦的人,或者给他一些他想要的东西,总之是抱着诸多目的才来选择信仰宗教。
我看过一篇阿根廷作家写的寓言故事:有人告诉一个年轻人宝藏的位置,于是年轻人离开家去寻找宝藏。在寻找宝藏的路上,遇到一位女子,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女子,并与她结为夫妻。但与这个女子结婚,就意味着他要成为他妻子所在的这个国家的一员,为国家打仗,如此一来,就违背了寻宝的初衷。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了宝藏,梦中藏宝的地方就是他的家,于是他立即返回家中,在家里的地底下挖出了宝藏。
这个隐喻跟人的一生有关:一个人总要为了寻找宝藏——自我——而离开家庭。在离家的途中会遇到心爱的人,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但为了得到宝藏他需要先暂时放弃爱人,独自寻找自我,而这个自我不在别的地方,就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也就是他离开的那个地方。分离、建立新的关系、寻找宝藏、回归,这就是人一生的主题。
电影中的达世生长在寺庙里,从小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后来受到俗世的影响离开了寺庙,像普通人一样生活,找到了心爱的女人琶玛,跟她结婚生孩子,凡人的世俗生活越过越熟。当他做了这一切以后,才具备了成为真正的得道高僧的条件——找到自我。
05
电影的开始寓意高远:没有拍摄人,而是展现了非常美丽的雪山。我曾两次开车到西藏,走的是最美的318国道,虽然很险峻,但风景特别美,心里有一种被净化的感觉。当我们到了某种高度或看到某种风景的时候,就会产生神圣的融合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直往西藏跑。当你到了人迹罕至且风景特别优美的地方,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会达到极端的体验。如果你想要经常有这种高峰体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禅修——向内修行。
电影中的达世看起来特别色,想要戒掉色,就发自内心地不去想它。达世曾跟高僧交谈,询问高僧为什么会没有欲望,高僧举了个例子:如果你的性爱是10分,看电影、交朋友、聊天、吃饭是20分,而修行时产生的感觉是1000分,那么你还会看重那个10分吗?如果你有一个亿的资产,自然看不上几百万的资产,这是境界的不同,可见得道高僧并没有什么兴趣做人世间的事情。
电影的最开始,蓝天白云之下一只鹰举起一块石头砸向羊。神鹰是一个图腾,如果你要是有罪恶,就会受到惩罚。神鹰拿着石头砸向羊其实是一个隐喻,意味着砸向了人类所有的欲望。如果有欲望,就要节制。虽然电影的开始是这个隐喻,但影片的呈现却刚好相反——僧人达世做了低俗的事情,这正是这部电影好看的地方。
《天龙八部》里少林寺的得道高僧,也就是少林寺方丈玄慈因私生子的秘密被揭发而使整个少林蒙羞,这虽然是一个丑闻,但高僧却愿意承认虚竹是自己的儿子。真正的高僧,既能够承担责任,也能够经受得住耻辱感。释迦牟尼小时候在皇宫长大,二十多岁决定到人世间体察疾苦。我们现在学习医学也是一样,不能只看书本,而是需要把自己浸泡在临床中。因此,电影中的达世只有经历世俗,才能成为真正的高僧。
06
钟丽缇饰演的琶玛,迟早会离开,如果不是她离开,达世也迟早会离开。琶玛的离开虽然痛苦,但却是正确的选择。
钟丽缇是中国和越南的混血,她身上有一种不同的风韵。《色戒》的拍摄地是在藏族和印度的交界处,把钟丽缇放在那个地方,方能显示出她身上的异国风情。钟丽缇本人有过几段婚姻,每段婚姻都有孩子,直到现在身材仍旧保持得不错。她是个令人倾佩的女子,并不是完全在中国文化中长大,而是多少有一点儿异域风情,饰演一个带有诱惑力的女子还是蛮恰当的。
反观李安导演的《色·戒》,主角汤唯有一点学生气,饰演的王佳芝也正好是个女大学生,所以容易被坏蛋吸引,而正是她身上的学生气的清纯才打动了梁朝伟饰演的老奸巨猾的易先生。梁朝伟的《色·戒》是从特务的角度来讲述的故事,而钟丽缇的《色戒》是恰如其分的引诱:一个是清纯的诱惑,一个是成熟的诱惑,两部电影的诱惑点不一样。一个完全没有阅历的人,需要成熟的人来引诱,而这个成熟的人,隐喻的就是母亲。
日本有一个时代叫幕府,儿子的性引导由母亲完成,而寺庙里从来没有接触过女性和外界的达世,也需要一个成熟的女性来引导。我以前的一个朋友,他第一次结婚的时候,他跟妻子两个人都还是大学生,他们很快就离婚了,他说不出来大学生给他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一位已经结过婚、生过孩子的女性,他告诉我说从她那里得到的性体验无与伦比。
07
一个完全没有经历世事的人,相当于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钟丽缇饰演的琶玛,不仅仅是达世的情人,也相当于他的母亲。母亲把儿子重新孵化,使其成熟,最后一步就是用性来孵化,所以电影后半部的达世是非常入世、非常真实并且非常具有男性气质的状态。
从这个意义来说,当达世经历了一切再回到寺庙,就可以心无旁骛地做高僧了。曾经有个笑话,两个西北的农民喜欢吃烙饼,每天他俩肚子饿的时候就看着天上的飞机说:飞机上的人多么有钱啊,他们一定想吃多少烙饼,就能吃到多少烙饼。这个笑话并不是贬低农民,而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见识的话,他的见识就只能停留在烙饼上。从这个意义来说,达世再次成为高僧的时候,就是真正的得道高僧。
我在培训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些学生说自己拿到了三级或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我问他们做过咨询没有,他们犹豫地说没有做过,只是参加培训和督导。拿到证书之后,一定要去做咨询。要做和尚的话,一定先要经历人世间的疾苦。从某种意义来说,达世的这条路并没有降低他的身份,反而让他成为真正的修行者。
泰国和巴基斯坦那边有个习俗,8岁以后的男孩要去寺庙,十几岁后再出来。《色戒》被禁比较可惜,因为里面讲述的都是很干净的东西。通过禅修得到的高峰体验是妙不可言的,如果大家有机会和兴趣,这种方式比较简单和省钱,待在家里静坐就可以让你达到前无仅有的状态。
本文字稿节选自施琪嘉老师主讲“人性放映机:电影心理治疗50讲”。也许不是每个来访者都有机会来咨询室,但都可以通过电影照见真实的自己,从而获得治愈。学习电影心理治疗,是心理咨询师的必备基本功。
戳“阅读原文”,跟随施琪嘉老师学习“人性放映机:电影心理治疗50讲”,你不但可以学会真正看懂一部电影,还可以在隐喻与投射中探寻心灵的出路,获得疗愈,成为一个成熟的人,而且还能通过观赏电影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表现、评估及治疗,成为疗愈人心的优秀心理师。
曾奇峰老师推荐说,在未来电影对我们来说依然是神圣的,神圣的原因不再是创伤,而是理想:电影代表着一种近乎终极的呈现和探索的方式,使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鉴赏人性的宽广与深邃。
刘丹老师推荐说,琪嘉开设了一整年的电影课,其中拼接了经典电影的主题、心理动力学、荣格心理分析、神经医学、哲学、文化、语言等多方面内容。一个学生告诉我,他在开始听施老师课程的时候,感到新鲜、兴奋、挑战,一下子难以掌握清晰的框架,之后,慢慢在头脑中呈现出有深意的图画,并在很长的时间里深受其影响。
好书推荐:45元免费包邮买《浊眼观影:浮华时代的众生心理相》,精神分析才子李孟潮所著近30万字警世之作,上下二册,原价79元。中国当代版《乌合之众》,融电影解读、心理分析、社会和文化批判于一炉,写尽浮华时代的众生心理相和中国人的文化无意识,全景再现中国人的内心冲突,以及代偿迷失仇恨自卑自大自私自恋等心理。
施琪嘉、李孟潮、刘丹、徐钧、吕嘉惠等国内外心理大咖好书,12元起免费包邮(偏远地区有运费),欢迎戳开森书店购买。
点个在看,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开森心理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