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纯,“十几年没睡过好觉”:那个最不想放过你的人,是你自己
近日,消失半年多的马思纯发布了一个“走心局”的视频,首次对她患病的原由进行了回应。
关于初恋,花费三年时间才追求上的爱情,一开始便给予她很强烈的挫败感。
毫无理由,便被一个女孩欺凌:被嘲讽胖;写给好友的信被截取之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里面的内容;就连她喝的矿泉水,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加了加抹布水、粉笔灰、拖把水….
恐慌的她找家人的求助,却换来一句“好好学习,不要在意这些事”。
没有被倾听的情绪不会消失,它幻化成一颗“我什么都不是”的种子,隐藏在角落中偷偷发芽。
家庭的教育、感情的挫败、外界的敌意,这些经历使得她越来越怕事、怕人、怕犯错。
甚至,坐车的时候,宁愿憋着也不敢上厕所,怕麻烦司机。
连基本需求都在压抑自己的女孩。怎敢在其他事情中,去表达内心最真实的自己呢?
无法宣泄的愤怒,回向自身。就像打不出去的巴掌,只能够不断的扇打自己。
有一天,当身体被自己打得千疮百孔时,最后便是不堪一击。
这几年来,抑郁症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很多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患者大脑中无法分泌出有活力的因子。
去年,马思纯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便透露自己在服用“抗情绪”药物,若没有按时服用的话,身体会僵硬、腿发软、止不住喘气、眼睛看不见。
大量关于“抑郁症”的研究发现,人的生物因素、遗传、原生家庭、认知方式都会影响到抑郁症的发病率。
但是,关于谁是因谁是果,就像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一样,尚无定论。
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患者的症状好转。
接下来,我从心理视角进行剖析,希望能够为你内在增添击败“黑狗”的力量。
曾奇峰老师说:“从深层心理学上说,在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结构中,有一个严厉的惩罚者,这个惩罚者会时时监控他或者她的言行,一旦出现哪怕一点点过错或者失误,这个惩罚者就会以极其严厉的方式实施制裁和谴责。”
一般情况下,“惩罚”的声音是孩子在社会化前期,由父母植入进去。
马思纯的家庭教育中,以“听话、懂事”作为条件得以被接纳。那它的反面,就是“不被接纳,是因为你不够听话、懂事。”
当她与人相处过程中,只要面对挫折,内在声音便会化身为“惩罚者”的角色在第一时间出来攻击她:
如果未能达到,她便会得到最严苛的谴责:“你什么都不是。”
心理学家麦凯和范宁在其《自尊》写到:“问责之声之所以能够得到加强是因为它可以产生积极作用——促进理想行为、保护自尊或是控制悲伤情绪。”
虽然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每个事物的存在,都具备其存在的意义。
“没有理由”便被欺负,对人来说是一个“无序”的恐惧。它预示着,你无法把控什么情况下,危机会出现。
为了安抚强烈的恐惧情绪,所以需要为自己增添一个“理由”作为保护。
“减肥”之后的自己,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赏。所以,受到惩罚者的批评时,会促使你不断的提升自己,以增强自我价值感。
因为,不存在完美的人,不存在一个人可以达成“所有人的标准”,最重要的是,这个世界确实存在“我”无法掌控的事。
你瞧,就算《走心局》再怎么“走心”,也会有人评价为“矫情”。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惩罚者”。这个惩罚者的作用,为我们设置了社会、家庭、道德规则,预防我们突破规则,伤害自己、伤害他人。
但是,“抑郁症”的人身上,他们心中的“惩罚者”太大了,内在所有的空间都被“失败”“没用”这些负面词汇挤得满满,没有一丝空间纪录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惩罚者的声音总会在某个瞬间,突然冒出。停下来,听一下它的声音,TA在讲什么?
你听,这些概括性的负面评价,否定了你的一切,却忽视你的优势。
TA不是说“这些事做得有纰漏,总结经验,下次完善”
1)我是否对自己过度总结化:你真的从未做对一件事吗?
2)我是否贴错标签:这件事情做不好,就能说明你什么都不是吗?
3)理由是否足够具体:你有什么证据表明你什么都做不好?”
不要说没有,当你在看这篇文章时,就证明你有充分的“自省和反思能力。”
“敏感的你,但是细心体贴”“粗枝大叶的你,活泼开朗”…..
加强自己的积极态度,看到性格中的正面力量,为自己加油打气。
把自己的闪光点写下来,贴在最瞩目的地方。“惩罚者”在你的体内待太长时间了,所以需要你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我已经足够好了!”
这幅眼镜的色彩会受到自己的心情、认知、经验、需求的影响。所以,一个人对你的评价或者看到的你,并不是完整真实的你。
即使它与你相关,也是模糊、间接的联系。不要天真地以为每次针对你的批评都是对你准确无误的评价。
就像在黑夜中,我们经常会被突然出现的黑影吓到,可走近一看,才发现黑影是灯光照射下自己的影子。
当你受到批评,可以对自己说:“天啊,他带了什么颜色的眼睛看我呢?竟让他对此愤怒。”
很多时候,他人并不知道自己带了什么颜色的眼镜来看待你。但是你要清楚,这是他的自己的事情,与你无关!
开头,有提到“惩罚”的声音一般是进入社会前被植入的。这个声音,你去仔细听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音色特别的熟悉。
告诉自己,“我已经长大了,拥有足够的力量独挡TA,这个“惩罚者”的声音打击的是当时“幼小无助”的我。”
· 作者:恰好,一位不务正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恰好的文字,恰好的生活。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壹点灵
粤ICP备2021099847号
心理测试
数据库免费下载入口
青少年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亿达手游网
百外常识网
心情日记
日记大全
文辞网
生肖
剧情网
无弹窗小说网
美国能量咖啡
淘宝联盟
国外
深圳注册公司
戒烟贴
火车脚本网
小说圈
植发
蛋白粉
影视新闻
趣闻网
吃瓜网
风水网
今题网
外语人才网
商标注册
税务筹划
北京注册公司
签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