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光时刻是下一个,所以我要往前走,努力的往前走。」
这位记忆中的童年女神,带着她特有的知性大方,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美,真的可以穿透时间,愈发醇厚。
记得之前看春晚,除了喜欢的小品节目,最期待的就是周涛的主持了。那种大气又没有攻击性的主持风格,配上柔和却有力的嗓音,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回看她的主持生涯,也可以用“人生赢家”来形容: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毕业顺利留在北京,陆续进了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最后顶住压力完成新旧交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主持人。

周涛也曾坦言承认过自己的顺利:“我们在中国广播电视最好的时候,也是在我们最好的年龄开始做电视。如花的年龄碰到了如花的事业,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但是寥寥数笔勾勒的幸运,背后却是长年累月对于自我的超高标准。
当时在北京电视台,周涛被安排去河北涿州采访林青霞,本来约好晚上8点钟见,第二天还要赶在7点半之前去台里上新闻早班。
但因为采访对象定妆耽搁了时间,等采访完已经快凌晨两点了,自然回到家已经三四点了,但是心里那股劲,还是撑着她收拾收拾,就赶去上早班。

“类似这样的情况好多次,我一个月31天最多上了35个班(我们的班叫早班中班晚班,一天三个班),同时做三个栏目,偶尔还去客串别的节目。”
就是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中,周涛得到了迅速的锻炼与成长。也迅速被央视看中,被邀请去做了《综艺大观》的主持人。

前有倪萍珠玉在前,周涛作为主持人又没有改稿子的权力,她迷茫了一整年,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质疑。“我希望在节目里能有我的烙印,而非附属别人的状态。我需要怎么突破呢?从哪里突破呢?我找不到。”
后来,每次赶上倪萍播的时候周涛都会去看,认真揣摩,这一段现场如果是她自己,会怎么处理?倪萍怎么说,自己又会怎么说?观众会不会接受?
这是一个慢慢地修炼内功的过程,顶住压力,就炼成了。
后来,随着在一档节目中“蹦极”,这个更具有少年气与冲劲的新人被更多人看到和认可。

周涛也越来越自信,去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终于从原来不知道怎么说、拿到稿子诚惶诚恐觉得好好好对对对、怀着无限崇拜的心情把节目做了的状态中出来了。”
带着这份自信与认真,周涛成为连任春晚次数最多的女主持人。
后来,同为春晚主持人的朱迅回忆自己第一次上春晚之前,周涛曾告诉过她一句话:“春晚要把所有的功课做在前面,直播当天不出错就是成功!”
把该想的都想了,能做的都做了,一遍一遍,不厌其烦,才能在最后一刻,帷幕拉开,从容上阵。
身为主持人,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按照既定台本串起整场活动,分毫不错。特别是在央视这个平台。
在镜头前的每一句话、倒计时的每一秒钟,都是经过精确的设计与规划的,严丝合缝,不能逾距。
也正因为如此,周涛希望除了完成既定的别人安排好的任务以外,可以更多地尝试幕后更多的工作,在活动中掌握主动权。
可以说,从一开始她在思考自己与倪萍不同的主持风格时,这颗想要为自己争取更多话语权的种子,就悄悄埋下了。
2000年,《综艺大观》正盛,30出头的她,一个急流勇退,就放弃了金牌节目带来的光环,转去筹划了一个《真情无限》的公益节目。
2008年,去奥组委工作的选择,更是被外界视为“放弃央视当家花旦”的举动。
在后来南方人物周刊对她的采访中,周涛还原过那一年的情景:
“大学毕业的时候没进入这个行业,我很心痛。这个时候我要去奥组委,可能会放掉大家嘴里的央视当家花旦,我没那么痛,不当可以。我答应了,转入北京奥组委奥运新闻中心担任新闻官。”
但是这份幕后更多的工作,她还是觉得,有很多积累的东西没有太用得上。
当时她作为北京奥组委新闻中心综合处副处长、开闭幕式工作部计划管理处处长,主要负责负责开闭幕式全球的电视转播,是剧组、创意组、导演张艺谋和转播方的一个沟通人。媒体见面的时候,也会负责招呼大家跟彩排、看现场,做一些讲解。
前期准备结束以后,央视觉得没有人比周涛对开幕式更了解,才邀请周涛来做开幕式电视转播解说。
“我和孙正平主持,有严格的台本,又回到了《综艺大观》开始的时候。我本来以为是相对解说的方式,还找张艺谋抽了两个半天和我聊,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开幕式的内容,但都没有用上。”
在活字印刷那段,周涛尝试脱稿跟孙正平说,这个看着可能像电脑程序一样的东西,是多少名武警战士花了多长时间做了一个创意。马上耳麦里台长的声音就出来了:“周涛,按稿子说。”
这就是主流严肃媒体的规矩,在这个语境体系下,就要按照这套逻辑生存,无可厚非。
毫无疑问,周涛是有野心的,在她的内心,她还是更想“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能够有话语权的东西。”
在奥运会之后,她回到电视台,继续探索自己的方向。久而久之,她发现,节目的收视、呈现出的东西和社会效益比主持带给她的成就更大。
而在幕后长年累月的积累,也让她更加坚定,以后的路要怎么走,在日渐成熟的年纪里。
“我一直按着文化艺术方向(前行),不会走偏的,我喜欢,我适合,我擅长。”
之后的故事,就是周涛从央视离开,转而调入北京演艺集团担任首席演出官至今了。
作为“奥林匹克公园音乐季”的总导演,从2017年至今已顺利走过了四年。前几天频上热搜的图片有一部分就出自2020年的奥林匹克音乐季。
在《总导演周涛的“仲夏夜之梦”》的微型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台上的,更多面的周涛。认真筹备每一处的灯光、音乐、视频效果,力争给观众带来一场完美的视听体验。
无论做什么,她仿佛都还是那个初入央视的小姑娘,希望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到极致。
“创作的过程挺累的,但是我一直很喜欢这个过程。就是灵感和思路不断地碰撞,每一次都会让你升华出一些新的感受,每一次都会体会到自己的一种成长。”
在2017音乐会结束后的致谢中,周涛的粉丝“蜜桃”们,为她唱起了她当时2000年离开综艺大观时候的歌曲——《掌声响起来》。
伴随着第一次音乐节的完美闭幕,周涛听哭了,跟大家分享当时离开的心情:“当时做这个决定特别的迷茫,不知道离开那样一个黄金时段的节目,我的选择是不是正确。想着以后的路我会一个人孤独的走。
可是,一生中有很多事情很重要,甚至比知名度、金钱地位更重要,那就是我们心里的梦想。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我们在什么年纪。对未来永远充满信心,让我们一起往前走。”
其实,哪有什么所谓的正确选择,只是选择后的努力,让这份选择恰好看起来更正确而已。
是那种对于自己人生负责的底气与智慧,才让每一次转身都显得坚定而漂亮。
图片来源:GlitterZT
即使在那个电视的黄金时代,起点超高且被大众熟知,可以暂且归功于“时代的选择与馈赠”,是运气与机遇占比更多,
但这么多年过去,一路披荆斩棘且愈发坚定硕果累累,一定是本属于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力量。
在2016年的最后一次春晚主持中,周涛修改了自己的结束语,从往年的“观众朋友们,明年再见!”变成了“观众朋友们,再见!” ——没有“明年”。
这是她留给春晚舞台的最后一句话,当时她已经决定要走了。面向舞台,是打拼了前半生的事业,说了再见,转身是更广阔的热爱。
所以现在,即使不在电视上,我们仍然可以偶然看到她的身影,忙碌于配音的综艺,忙碌于音乐会的策划,看着她在喜欢的道路上从未停歇,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总有一些人会不断地接受挑战,因为TA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生命的边界。”
希望我们,除了惊艳于她52岁的美貌和气质,更能看到她背后的每一次选择与坚守。
永远挑战新事物,对于自己喜爱的内容可以一头扎进去,不自设边界,不盲从热点,不左顾右盼。
一键二连!💖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趁早SHAPEYOURLIFE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