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何看待父母放弃自我式教育#这个话题引起热议。
而这种畸形的教育方式,在我们的文化当中非常普遍,甚至一度被家长们奉为一种“美德”——
“为了你,爸爸妈妈愿意砸锅卖铁!”
谁不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然而,如果父母全然放弃自我,用一种自我消耗的方式“全心全意”培养子女,对于子女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痛苦?

“老师,我觉得活着好没意思,活得好累!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很要强的孩子,在大家眼里我也很优秀。
可是,老师你知道吗,我真的很有压力!
他们都期望我中考成绩能考得好些,但我怕让他们失望!”
电话那头是一位16岁,正上初三的女孩萌萌(化名)。
在听了她的这番话后,我的心顿了一下,思考着:这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
后来,从萌萌父母那里得知:萌萌是家里的独生女,家里人都很疼她宠她。
他们夫妻俩的文化都不高,所以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女儿身上,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考上个好大学,圆自己未完成的大学梦!

可不知怎么的,近段时间女儿萌萌时常表现出轻生的念头,夫妻俩惊讶,恐慌,又不知所措……
上小学那会儿,萌萌一直都是班里最优秀的那一个,可到了初中,萌萌不再是班里的第一。
在与萌萌接近一个半小时的电话沟通中,我了解到她是个很要强的孩子:
“我知道爸爸妈妈都很爱我,老师也很爱我,可我不想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我很怕让他们失望,他们都期望我中考成绩考得好些,但我一想这事儿就有压力!”
看到自己的努力并能达到父母的期望,萌萌产生了莫名的压力,而这样的压力又能跟谁讲呢?
久而久之,萌萌产生了抑郁的情绪,继而又有了轻生的念头。

在萌萌身上,父母投注了过多的期望。
但为人父母的,有哪个不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

大家或许都会有相似的经历。
孩子每次考试前,我们会取消聚会,推掉应酬。一心一意陪在孩子身边,直到孩子考完试,才终于松了口气,可也不敢彻底放松,因为新一轮的考试不久又会回来。
有个朋友说:
“我自己上学那会儿都没这么紧张,现在每次离孩子考试还有好几天,我就开始焦虑、失眠、掉头发。
相比而言,孩子倒是轻松得多,好像考好考坏不关他的事儿。”
身为人母的S就是如此。
在女儿入学后,心情不由自主地随着女儿的考试成绩起伏。
有段时间,S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都放在女儿身上,每天给她添加营养,督促她读各种书,给她讲解难题,一心期待女儿成为学霸。
女儿成绩好了,S就心情大好;
女儿成绩差了,她就满心沮丧。

自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直到有一天,S在陪女儿写作业的时候,女儿忽然对她说:
“妈妈,我知道你关心我,可是你陪在我旁边,我觉得好累呀。”
“我希望你像以前一样,去读你喜欢的书,做你喜欢的事,看电视也可以。”
S猛然发现,原来,她过度的关注已经成为了女儿的负累,甚至开始影响女儿的情绪,影响母女之间的关系。
与S相反的,是同事倩倩。
倩倩是大家都公认的学霸妈妈,女儿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遥遥领先。
音乐方面还很有天赋,琵琶弹得一级棒。
更让大家羡慕的是,倩倩从来没有对女儿过度关注,自己忙碌工作之余还会养花种草,精心拾掇自己,整个人显得特别有精神。
节假日她也没有给女儿报过任何补习班,更多的是带着女儿到处旅游,娘俩的足迹可以说遍布大江南北。

女儿跟妈妈都是爱玩之人,却丝毫不影响学习。
这让周围朋友看着就眼红:
“你对孩子学习不怎么上心,照样有个学霸闺女。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孩子还是成绩平平。倩倩运气就是比我好。”
其实这不是运气问题。
生活中我们常发现,那些状态放松的父母,孩子的进步往往超乎想象。
那些过于紧张孩子学习的家长,孩子总也达不到他们的预期。
倩倩说,一个父母,先经营好自己,才能经营好亲子关系。
对她而言,孩子是不是学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成长进步和快乐充实。


做学霸真的那么重要吗?
为什么很多父母,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地把孩子培养成学霸当做自己的目标呢?

为人父母,当我们听到孩子第一声啼哭的时候,我们就断定,这孩子是上帝派来的天使;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在我们眼中都与众不同。我们断定,我们的孩子当然是最优秀的。
或许,我们已经在人生的风雨、岁月的魔力中成为了一介凡人。
可孩子不一样,他必须前程似锦,他的人生必须不同凡响。
其实,我们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很多时候是源于我们不想接受自己的平凡,当不得不接受的时候,又把不平凡的希望加注在孩子身上。

许多家长感叹:
以前孩子小的时候,白天上班,晚上带小孩,蜡烛两头烧,可一点都不觉得累,每天天一亮便跳下床,准备开始为一家子打拼。
可现在为什么孩子大了,不需要整天忙接送,工作也熟练不紧张了,反而觉得很累,提不起劲来呢?
我觉得有一个原因,是先前的“预期”和后来的“失望”带来的心理打击。
孩子小时,我们期待他将来成龙成凤、光耀门楣,所以我们拼命赚钱培养他、教育他,给他最好的机会。所有的苦我们都甘之如饴,发奋自己过去没有享受到的,一定要让孩子拥有。
而当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看到孩子不可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人,失落之感便油然而生。
不知自己哪里做错,使孩子偏离了自己设计的轨道,于是更加努力想去塑造孩子。
直到有一天教训孩子时,孩子顺手把父母推回去,这时父母才猛然觉醒:孩子管不住了,自己已无能为力了,只好承认“投资失败”。
这时,父母的日子便过得一天比一天消沉。
这究竟是谁的错呢?
父母、子女都觉得自己很委屈。
父母觉得自己尽了力要做个好父母,但是失败了;
孩子觉得自己也尽了力,无奈父母的要求过高,达不到。

其实,我们常把得不到的想象得很好,所以痛下决心一定要得到,这是人的本性。
萌萌的爸妈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女儿身上,希望女儿圆自己未完成的大学梦,就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
兔子、鸟、老鼠决定办个学校,而它们都觉得自己的长处很重要,一定要列入课程。
于是小兔子被训练去学飞,结果跌断了腿,使它原来可以拿A的跑,因而得了C;
小鸟本来飞得很好,但是为了学打洞,折断了翅膀,使它原来可以拿A的飞翔,现在只有拿F了。
谁不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有梦想固然很好,但也要诚实地检视孩子自身的能力,当目标定得太高时,美梦会变成噩梦,将会赔上他的性命。
现在的青少年不快乐,有一个原因就像很多孩子口中说的:“不管我多努力我妈都不满意,我在他们眼中永远是个失败者。”这种话是个警讯。
曾经有位高中的辅导老师把正向心理学家马汀·塞利格曼的忧郁量表给全校学生做,结果发现有70%的学生处在忧郁症边缘。

亲爱的父母们,可曾想过:
我们对孩子的爱和期待会成为他们的压力?会让孩子抑郁?甚至能最爱的宝贝走向生命的绝望?
接近一个半小时的电话沟通,萌萌紧张不安的情绪逐渐平缓。
按照惯例,一个月后我回访了萌萌,在电话那头,她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现在很好,多谢您的帮助,我再也不会有轻生的念头了,我要活出我自己的人生!”
很庆幸萌萌的心结被重新打开。
通过案例,为人父母的我们更应该清楚:
强迫孩子为我们的梦想/期待去做他不擅长的事,强迫孩子去成为他成不了的人,只会造成孩子的挫折感,使他丧失自信心。
每个父母都认为他这样做是爱孩子。
但是,当我们爱孩子爱到只想把他们变成自己的荣耀与光环时,他们本身的荣耀与光环反而会在我们的企盼中流失。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壹点灵心理测试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