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搬家整理东西的时候,翻出了曾经参加自学考试拿学位证书时写的论文,距今整整二十年前的事了。
其实我从小就是个学渣(除了语文略好),跌跌爬爬勉强读了个混文凭的大专。工作之后还真是有自卑感,因此我很理解那些因为学历低而苦恼的年轻朋友。一个人在没有悟到“无条件爱自己”之前,确实对自我的评价就是主要来自于外界的主流标准。
上世纪90年代,自学考试算是各种提升文凭途径中“含金量”最高的一种,年轻人参加自考还是一种时尚。现在想想蛮正能量的,每年两次的自考报名处都是人山人海。
面对专业选择,我别无选择只能选“汉语言文学”,因为其他专业都有“高等数学”,那是枪毙我也不可能考及格的。还记得总共是14门课,我用了三年的时间考完,每年两次考试总共能通过4-5门。很多人都是考过了一半甚至更多的科目放弃了,的确,冲刺一次的考试再难也拼了,但每隔半年都来这么一次真的太考验人的意志。
之所以能坚持考完,还是跟我从前喜欢“语文”有关,那些教材再枯燥也能看得下去,当然,考分也不可能高,大部分科目都是60多分,还有几门是考了两次才及格的。现在回头看是轻描淡写了,整个过程还是相当折磨人的。
考完最后一门课时我就发誓这辈子再不想参加任何考试了,不过打脸了,后来考驾照也是考试,那才是真正的最后一次。
当年参加自学考试的部分教材,我一直保留到去年搬家才扔掉。
通过所有的考试之后就能拿到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证书了,从接到通知到去拿证之前很兴奋,欣慰这几年总算没白忙。我还记得那天去南京师范大学拿证书的心情,只高兴了五分钟,突然就觉得,我跟之前的自己有什么不一样吗?不还是那个我吗?就因为多了一个证,我就变成另一个人了吗?说来也奇怪,从那以后到我目前的职业生涯中,这个本科文凭基本没有派上过什么用场。
不久之后,我又经历了一次十分相似的心情,就是跟我的前夫河马君领结婚证。当我们决定要结婚时还是蛮开心的,幻想从此人生就会不一样了,可是在民政局签字按手印时就感觉没劲了,好无聊。回到家,我妈妈让我把结婚证交给她保管,她是怕我暴脾气上来时把证撕了,撕了并不代表离婚,幸好没撕,不然离婚时还得补办了结婚证才能再办离婚证。
有些人适合考试,有些人适合结婚,我经历了三年的自学考试和四年的婚姻生活,实践证明,这两件事都不适合我。
拿到本科毕业证书之后,还可以申请学士学位,但要写一篇论文。对本科文凭都释然了,学位证书也就没啥执念了。凭兴趣写了一篇,一字一句都是自己写出来的,就是觉得正儿八经写论文这桩事没做过,玩一次也不错,选择写鲁迅则是出于真爱。现在读到这些文字依然很欢喜,好想点赞当年的自己。
以下内容是按旧文稿一字一句打出来的,一边打字一边又回忆了一遍青春,无悔……
论文题目:故事也可以这样编——试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油滑之处”
写作日期:2000年10月
本论文写作者在学习了《鲁迅研究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课程的基础上,将《故事新编》的原文进行了反复阅读,并查阅了部分《故事新编》的研究资料。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与思考,以及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与帮助下,对“油滑问题”略有心得,本论文将从“油滑之处”的具体表现谈起,然后阐述“油滑之处”的几点意义。
【论文提纲】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
1、举例说明60年来对“油滑之处”持不同态度的研究者们就这一问题的争议讨论。
2、引用鲁迅原话,谈鲁迅自己是如何看待“油滑之处”的。
第二部分:谈“油滑之处”的具体表现
1、列举原文中“油滑之处”的例子,间有简短评论。
2、归纳总结出三种类型的“油滑表现”,逐一说明。
第三部分:试论“油滑之处”的意义
1、给现代人讲了几个不同寻常的历史故事。
2、赋予神以人的形象,赋予古人以活的形象。
3、产生了独特有趣的艺术效果。
4、客观上干预现实。
最后,简要总结全文。
【以下正文】
《故事新编》是鲁迅给我们留下的唯一的一部历史小说集,也是鲁迅在艺术风格上一个新的尝试和探索。正是这一部历史小说,使鲁迅无愧于历史小说创作的开拓者和成功者。60多年来,此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为现代文学研究者们所关注,特别是关于其中的“油滑”问题,更是争议与讨论的焦点。
对于《故事新编》中的“油滑”问题较早予以关注的是茅盾,他提出了“鲁迅先生以他特有的创作的艺术,非但‘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且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1)这一为后来研究者们所普遍认同的观点。建国后众多的鲁迅研究者纷纷发表文章对《故事新编》中的“油滑”提出自己的看法。吴颖认为,“油滑之处”“只是作为一种方法,不过是羼杂在典型化的方法中的偶一为之的杂文手法,而作为一种构成因素,也不过是作品中的非常次要的方面和非常个别的部分。”并且说“油滑之处”“从典型化的角度来看”是缺点,还认为“有些油滑之处是毫无必要的”。(2)吴颖的这种“不必为贤者讳”的观点在当时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批评。李桑牧则认为“油滑之处”,“正是《故事新编》作为讽刺文学的特征”,“油滑之处”大大“加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战斗作用。”甚至说,“除了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可以看到这些古怪人物的思想、举动、行为、神情、语言风味之外,你不能在其他的任何时代的任何人物身上看到。”(3)《故事新编》是一部历史小说集的提法,今天已没有太大的争议,李桑牧的这一观念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唐弢对“油滑”问题作出了精辟论述,他认为鲁迅“通过艺术概括大胆地驰骋着浪漫主义的想像,发挥了他在杂文里经常运用的那种漫画化的手法,‘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就后一点而论,正是现代生活的典型细节被吸收得最多的地方,说明鲁迅并不是偶然失检,使古人现代化是有意要让古人活过来,恢复他们本来的面目。”并认为所谓“油滑”的手法“仅使人物从僵死状态中苏醒过来,恢复了生命力,而且为小说平添无限谐趣。”(4)进入八十年代后鲁迅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更科学、更客观的研究,陈鸣树的观点是:“所谓‘油滑’,造成了作品的一种谐趣,使作品增加了活跃气氛”,“使作品显出一种特有的喜剧美感。”(5)郑择魁表明,“油滑之处”的主意图是为了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在古代和现代之间架起艺术的桥梁。”(6)
以上是60年来一些鲁迅研究者对《故事新编》中所谓“油滑问题”的看法,那么鲁迅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鲁迅在《故事新编·自序》中说,由于在写作《补天》时看到了日报上“含泪的批抨家”,于是在小说中穿插了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从此陷入了“油滑”的开端,还说“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虽然鲁迅自称不满但在他此后的历史小说创作中,这种所谓“油滑”之处,不但没有舍弃,反而有增无减,层出不穷。
“油滑”的具体表现
纵览《故事新编》中的八篇文章,从人物、情节到细节,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至,可仔细再看看都是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或是古代的圣贤哲人,正如鲁迅自己所说,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这种依据古籍和容现代的写作方法正是这本集子的特色所在,即所谓“油滑之处”。文中这种“油滑之处”俯拾即是:
什么“幼稚园”、“时装表演”、“水利局”、“养老堂”、“姨太太”、“文盲”、文学概论”、“留声机”、“起重机”、“巡警”、“警棍”、“局长”、“警笛”等种种名词事物都是现代才有的东西,“神话传说及史实”中是不可能有这些东西的。
“古貌林”、“好杜有图”、“OK”、“莎士比亚”这些洋玩意自然也不可能出自古人之口,而“海派会‘剥猪猡””、“来笃话啥西”等等方言让古人说来似乎也很滑稽。”这些是现代社会中的名词话语,在《故事新编》中故事所发生的年代是绝不会有的。然而,在鲁迅的笔下,古人极为自然地用英文打着招呼,说着现代语言,用着现代用品,使人读来趣味益然,忍俊不禁。
此外还有大段大段的充满现代感的对人物形象、行为、心理的描写,例如《奔月》中羿对女庚说:“你去禀告,说晚饭请她等一等,对不起得很。记得么?你说:对不起得很”。以及羿在打到黑母鸡后回家时的内心活动:“我只要说:太太,这是我来回跑了二百里路才找来的。不,不好,这话似乎太逞能。”这段很现代化的对羿的语言描写与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出羿对嫦娥体贴倍至的爱,表现出一代英雄委琐不堪的生活,看了既让人发笑,又让人心酸。例如《理水》中“于是大多数就推定了头有疙瘩的那一个,以为他曾有见过官的经验。”大家威胁恐吓追使他答应了去见官,于是“大家就都称赞他,但几个勇士,却又有些妒忌”。“头有疙瘩的”见了官,“托大人的鸿福,还好……”,官问有什么吃的,是否吃得来?此人回答“有,叶子呀,水苔呀……吃得来的。我们是什么都弄惯了的,吃得来的。只有些小畜生还要嚷,人心在坏下去哩,妈的,我们就揍他。”说得“大人们笑起来”,此人又极为兴奋地向官员介绍榆叶和海苔的制法。再看接下来对愚味小民入木三分的描写,可谓精彩之至:“他又恐惧又高兴的退了出来,摸一摸疙瘩疤……大声叮嘱道,这是送到上头去的呵!要做得干净,细致,体面呀!……”不得不佩服鲁迅对中国国民亘古未变的畏官特性了解之深,描述之绝。同一篇中还有一段对禹太太的精彩描写,“这杀千刀的!奔什么丧!走过自家的门口,看也不进来看一下,就奔你的丧!做官做官,做官有什么好处,仔细像你的老子,做到充军,还掉在池子里变大王八!这没良心的杀千刀!……”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就这样被禹太太以泼妇骂街的方式得以表述,充满了活泼的生活气息。比我们过去所看到的所谓有教育意义的“禹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更能感染人,更好地突出了禹的光辉形象。再例如《采薇》中伯夷和叔齐到了首阳山,饱吃了一顿沿路讨来的大饭团,“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栗’,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所以当晚把它吃完,从明天起,就要坚守主义,绝不通融了。”两个可笑的愚夫子形象呼之欲出。还有《出关》中对老子孔子二位圣贤好像“呆木头”的描写也实在新奇有趣,以及老子在“孔子就要上车了,他才留声机似的说道: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原先心目中的孔圣人和太上老君在鲁迅的笔下竟得以如此描绘,着实让人忍俊不禁。更有趣的还有《起死》中庄子呼唤司命大天尊的由千字文和百家姓组成的咒语则是恰到好处地渲染了这出闹剧荒唐的气氛。
还有一些“油滑之处”我们在阅读时觉得饶有趣味,再看看注释就更有意思,比如《补天》吧,此文是《故事新编》第一篇,也是鲁迅“从认真陷入油滑的开端”的一篇,在女娲两腿之间出现了一个头“顶着长方板”,身穿古衣冠:仰头背诵着“裸程淫佚,失德蔑度礼败度,禽兽行。国有常刑,惟禁!”鲁迅后来还使这位小丈夫呜呜咽咽的哭起来,滚出“比芥子还小的眼泪”。我们看到这里会觉得这假模假势的小丈夫真可笑,可当看了鲁迅自己的解释后我们定会发出更加会心的笑声,因为“《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是想取“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不记得怎么一来,中途停了笔,去看日报了,不幸正看见了谁——现在忘记了名字——对于汪静之君的<蕙的风>的批评,他说要含泪哀求,请青年不要再写这样的文字。这可怜的阴险使我感到滑稽,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9)原来“小丈夫”正是“含泪的批评家”们的影子,虚伪的卫道者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讽刺。《理水》是这本书中容纳现代内容最多的一篇,“只有文化山上,还聚集着许多学者,他们的食粮,是都从奇肱国用飞车运来的,因此不怕缺乏,因此也能够研究学问。”“拿拄杖的学者”说“乡下人都是愚人。拿你的家谱来,我一定会发现你的上代都是愚人……”“‘禹是一条虫,虫虫会治水的吗?我看鲧也没有的,“鲧’是一条鱼,鱼鱼会治水水水的吗?”这是“鸟头先生”的话。如果不看注释,读到这样夸张文字我们也能明白鲁迅的用意,是对一些为鲁迅所不齿的夸夸其谈、装腔作势的文人学者的嘲讽。看了注释之后我们就更加明白了,原来“文化山”暗指一九三二年北平文教界的一些人向国民党政府建议明定北平为“文化城”这一荒谬事作,而“拿拄杖的学者”和“鸟头先生”则分别暗指“优生学家”潘光旦和考据学家顾颉刚。《非攻》中墨子“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这个勤勤恳恳的使宋国免于战祸而跋涉奔走的人,得到的竟是这样的待遇。注释中对“募捐救国队的解释是,影射当时国民党政府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同时却用救国的名义策动各地它所控制的所谓“民众团体”强行募捐的恶劣欺骗行为。有了这个注释的帮助,使我们对现实生活中一些充满正义感不图好报的如墨子一样的人们更加崇敬。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带有现实含义的描写,不胜枚举。
以上试举的这些例子都是所谓“油滑之处”,但仔细看来这些“油滑之处”还是有所差异的。本文写作者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大约可以分为“现代名词型“现代气息型”和“干预现实型”三种,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划分,比如某些代名词型”或“现代气息型”或多或少也起了一定的干预现实的作用,但不预现实型那样尖锐直接,或是特指某人某事。现在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油滑之处”阐述如下:
现代名词型:只是出现一些现代事物的名词,如“时装表演”、“莎士比亚”“来笃话啥西”等,这些看似与内容无关的“插科打诨”使文章更加活泼风趣。
现代气息型:描写中充满浓郁的现代感,用现代文学中的幽默手法有效帮助了典型人物的个性刻画,并成功地赋予了古人活的形象。有的是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某些古今相似的人性与生存环境:有的则很好地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如上面举的《奔月》中羿心理活动的例子,《理水》中民见官的描写和禹太太的描写等。这些部分读来妙趣横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满足了广大读者的审美需要。
干预现实型:直接影射现实中的人与事,毫不留情地给予尖刻的讽刺和辛辣的嘲笑,然而这些“干预现实型”的”油滑之处”即使没有注释注明,读者也不会感到不懂或不合理。因为这些“油滑之处”往往都是为了原故事情节的需要,形成了合情合理的组成部分,同时讽刺了古人和今人,使人读来不得不钦佩鲁迅的幽默和讽刺才能。如前面所引用的《补天》中“小丈夫”的例子、《理水》中的“文化山”、“拿柱杖的学者”和“鸟头先生”的例子等。
“油滑之处”的意义
鲁迅的伟大不仅因为他与时代的关系,与民族的联结,更在于他在艺术表现上总是能够不断超越自己,他的每一篇作品总能打开一个新的天地,以及开创一种新的格式,《故事新编》是鲁迅对历史小说的一次成功尝试,使读者耳目一新。
一、给现代人讲了几个不同寻常的历史故事
说到历史小说我们往往会想到这样的开头,什么“话说隋唐年间……”,或是象讲一般古代故事一样来个“ Long long ago…”,然而鲁迅却不是这样,他认真研究过历史,也深刻地观察了现实,他发现历史和现实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想将“见于古书”的材料集中起来“和现在的来比照”。(10)于是他用现代人的口气向我们娓娓叙说着一个个千百年前的故事,仿佛一个30年代的人得到了一个“月光宝盒”,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了古人生活的那个时空。在里他发现原来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古代的人情世故、官场文是亘古未变,鲁迅写出了一个现代人眼中的古代生活,新编出了一篇篇新颖的“故事”。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文与言一向有着很大的差距,普通老百姓说话可没有之乎者也。可以推测,古人的口头语言和今天的汉语口语是没有别的,差别无非在于新发现、新发明的事物,自生自灭的时代流行语之类。为了沟通历史和现实,鲁迅采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表现手法,即“油滑”,也就是在古代题材的作品中直接插入现代的生活内容,使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浑然一体,给我们留下了一本不同寻常的历史故事集。
二、赋予神以人的形象,赋予古人以活的形象
通过“油滑”这一手法,《故事新编》中取材于神话或传说中的人物更加人性化了。《补天》中的女娲是一个富有创造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人”。《奔月》中的羿善良多情,对嫦娥体贴入微,却又寂寞潦倒。《理水》中的禹则被赋予了劳动者的形象,从服装打扮到肖像动作都显得非常朴实憨厚,他不是依仗神力治水,而是靠实地调查和艰苦劳动,在他的“黑瘦的乞丐似的”同事们的支持下,完成了伟大事业。鲁迅把神话传说中怪异的“神”塑造成“人的形象,把“神”人性化了,这就很容易使现代读者获得艺术感受,并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故事新编》中的另一些人物,如伯夷、叔齐、老子、孔子、庄子等都是古代至圣至贤的偶象,他们虽然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神化”了。可鲁迅知道他们都只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要剥去他们神圣的外衣,还他们的真实面貌,把他们的内心世界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的面前。于是就有了《采薇》中伯夷、叔齐那充满予盾的迁腐性格,《出关》中的孔子与老子这两段“呆木头”,还使我们看到了《起死》中口口声声“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庄子陷入了个进退两难的复杂是非圈里。鲁迅让这样“神化”了的偶像,都被赋予了真实的人的复杂思想和性格,使他们仿佛生活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写出了圣人与凡人、古人与现代人思想性格相通之处,以生动的人物形象给现代读者以有益的启发。
三、产生了独特有趣的艺术效果
有些将所谓“油滑之处”单单定义为“OK”、“古貌林”、“来笃话啥西”、“莎士比亚”、“募捐救国队”,而且还“不必为贤者讳”,认为是小说中的庸俗成份和缺点的读者,显然是没有能真正读懂这本小说集。他们总是背负着某种意识形态的使命去读一切小说,天真尽丧,不懂得去欣赏令人愉阅的文学艺术,一心只掂记着要从小说中找出某某影射某某,某人是某人的化身,绝妙讽刺了什么、高度赞美了什么、深该批判了什么、无情揭露了什么,这就无怪“为什么有些读者感到它比较难读?”(11)鲁迅自己也这么说过“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12)理论家刘雪苇《关于<故事新编>》)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对敌人作斗争,显然并不需要乞灵于神话”。(当然那些在客观上起到干预现实的油滑部分也是有的,上一部分已有论述,下一部分仍将于以进一步的阐述。)总之忽视文学艺术特征,没有把评论的重点放在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上,而总是试图机械地作出种种功利性结论,显然是对文学艺术性的抹杀与亵渎。
由于“油滑“的大量使用,古今混合的描写,因而我们仿佛到了另一个神奇的世界里,那里面的人物我们既陌生又熟悉,是古人而又是活人的。在那儿,我们看到的是穿着古时衣服而又作出现实中才能发生的事情的人:这特殊有趣的图画使我们读起来津津有味,得到一种艺术上的享受。面对文中浓郁的现代气息不仅不会引起古今的混淆,相反还形成了一种颇有趣味的风格,如《理水》中的原始社会,当然不可能有满口“OK”的学者,也不可能有国家机构和官僚制度,但大段大段的现实生活穿插在这奇特的环境中,读者丝毫也不会感觉到突兀,因为那些现代情节被处理地十分巧妙、自然,还能触发读者古今的联想,这就是鲁迅讲故事的本领。对于《故事新编》中的反面人物,如老子、庄子等,鲁迅是取了漫画的手法,加以夸张,将老子“徒作大言的空谈家”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令人忍俊不禁。对庄子则是将他的语言、行动、外表都写得非常滑稽,他那种狼狈不堪的样子着实忍人发笑。对于歌颂的对象,同样写来是栩栩如生,绝不刻板,如禹,墨子等。《理水》中有一段对禹太太的描写,前文已引述,通过禹太太骂街绝妙地从侧面体现了禹的光辉形象,即富有人情味又新颖独到。《非攻》的墨子是一个讲求实际、为人民利益不避艰险的人,但鲁迅并没有用一般描写英雄的方法,而是用极生活话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俭朴、智慧、勇敢,又带点滑稽的墨子形象,例如公输般要求他去见王之前换身衣服,墨子诚恳地说,可以,我其实也并非爱穿破衣服的……只因为实在没有工夫换……”古代的圣贤在鲁迅的笔下还原为一个真实的小人物,令我们读来倍感亲切,又肃然起敬。这种涉笔成趣的风格和鲁迅一贯的幽默的语言和纯熟的技巧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用“油滑”写古人的手法使文章形成了一种独特有趣的风格,不能说“绝后”,但绝对是“空前”的。
四、客观上干预现实
《故事新编》是一本以写古人为主的历史小说,因而不能象写杂文那样直接地干预现实,但象鲁迅这样一位具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伟大作家不可能单单作到“为写古人而写古人的”,在创作过程中自然而然会表露出个人的思想,但我们可以看得出尽管鲁迅尽量在避免“不是用公式,而是用鲜明的、具体感性的给人以美感的形象来再现生活的本质方面。”(13)但一些明显的好恶倾向还是无法掩饰的。在文中合适的部分,选择合适的人物、事件将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事物恰到好处地给予的讽刺、抨击,从古人身上照见今人的卑劣。例如《补天》中的“丈夫”是对现实中“含泪的批评家”的绝妙讽刺。《奔月》中的逢蒙影射了当时高长虹诽谤鲁迅的事件;《理水》中更是有大篇幅的对当时官僚作风所作的辛讽与无情揭露。这些“油滑之处”在客观上起到一定的干预现实的作用,甚至在当时还是具有战斗性的。唐弢说的好:《故事新编》是“以古人古事为骨干又不能贬低小说运用某些现代生活细节的战斗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还可认为,鲁迅用“油滑”这一方式把古代生活转换为现实世界的变形、延展、但是这些都不应该被看作是文章的主要方面,总的来说,鲁迅还是想用“油滑”的方式给我们讲讲古代故事的,只是在一些合适的地方顺理成章地附带暗示现实中的人或事,使这些“油滑之处”在客观上起到了干预现实的作用。
综上所述,《故事新编》中的所谓“油滑之处”鲜明地显示出,鲁迅用了一种新颖的手法来熔铸古人的形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奇特的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古代,可现代人读来异常亲切,虽然时而插入于现实社会中的发生和事,但并不离开古人的形象和性格,且赋予了他们新的生命,使文章焕发出一种独特有趣的风格,且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客观上还起到了干预现实的作用。
【注释】
(1)茅盾:《<玄武门之变>序》(1937年)。
(2)吴颖:《如何理解<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1956年)
(3)李桑牧:<故事新编>中的主要作品是针对现实的讽刺作品,还是历
作品》(1956年)
(4)唐弢:《故事的新编,新编的故事》(1956年)
(5)陈鸣树:《论<故事新编>的独创性》(1981年)
(6)郑择魁:《架起沟通历史和现实的艺术之桥》(1981年
(7)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8)均来自鲁迅《故事新编》中各篇
(9)鲁迅:《故事新编·序言》。
(10)鲁迅:《三闲集·匪笔三篇》
(11)江苏教育出版社《鲁迅研究概论》P165
(12)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13)吴颖:《如何理解<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1956年)
【主要参考书目】
《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著)
《鲁迅小说全编》(漓江出版社,鲁迅著)
《鲁迅研究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甘竟存主编)
《<故事新编>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孟广来等编)
《<故事新编的论和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李桑牧主编)
《<故事新编>试析》(福建人民出版社,孙昌熙主编)
《<故事新编>新探》(花山文艺出版社,周凡英著)
相关阅读: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霹雳小报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