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的
哀伤五阶段科学么?
在一次同辈督导中,小组成员就案主所处哀伤的阶段无法达成一致,案主的言行同时体现了否认、抑郁和接受的心理状态。以至于小组成员各执一词,无法给出一致的意见。以致于督导结束后,咨询师也变得和案主一样困惑与无助。
那么,哀伤真的需要经历这五个阶段么?《环球科学》的一篇文章对此的论述,特转发在此,以供大家借鉴、思考。
否 认(Denial) 愤 怒(Anger) 讨价还价(Bargaining) 沮 丧(Depression) 接 受(Acceptance)
这些阶段描绘了人们快要到达生命终点时必然经历的一系列转变过程。根据库布勒-罗斯的说法,当得知自己将死:
-
我们首先会告诉自己那不是真的(否认), -
然后当意识到事实的确如此时就会变得愤怒不已(愤怒), -
接下来再徒劳地寻求推迟死亡的办法,比如说还要活着完成一个未了的心愿(讨价还价), -
再之后当意识到我们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就会感到很悲伤(沮丧), -
最终理解这是不可避免的结局,并镇定平和地接受(接受)。
北美和英国许多学习医学、护理和社会服务的学生,都将库布勒-罗斯的阶段理论作为他们专业学习的一部分。
在美国情景喜剧《欢乐一家亲》(Frasier)中,当主角丢掉了电台脱口秀心理学家的工作后,就经历了悲伤的这五个阶段。 在美国动画喜剧《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中,在从医生口中得知自己将要死亡(误诊)的几秒钟时间内,霍默(Homer)也经历了情绪的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尽管库布勒-罗斯的理论很流行,但它缺乏科学依据。
库布勒-罗斯的阶段理论之所以能够抓住众人的心,或许是因为它能让人们感觉对无法掌控的事件具有预知能力。可怕的死亡经历可以归结为一系列定义明确的阶段, 最后归结为平心静气接受,这样的观点让人感到欣慰。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心理学空间网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